关闭

药材网

当前位置: 药材网 > 资讯解读

“中药材+保险+期货”试点模式评析:如何为药农收入装上“稳定器”?

作者:小编 时间:2025-10-04 21:39:15 浏览:

为化解中药材“药贱伤农、药贵伤工”的价格周期难题,我国在甘肃(当归)、云南(三七)、吉林(人参)等主产区开展了“中药材+保险+期货”的金融创新试点。一年过去,该模式成效如何?

模式运作机制: 该模式中,药农向保险公司购买“价格指数保险”,保费由财政补贴大部分。保险公司再通过向期货公司购买看跌期权进行“再保险”,将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。当采收期药材市场价格低于保险约定价格时,保险公司即对药农进行赔付。

试点成效初显: 在2024-2025产季,甘肃陇西的参保当归种植户,因市场价格波动,人均获得了约2000元的赔付,有效对冲了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。这一模式极大地稳定了核心产区药农的种植信心,避免了因价格波动而出现的“弃种、毁种”现象,从长远看有利于保障大宗药材的供给稳定。

面临的挑战: 该模式的成功推广仍面临两大挑战:一是目前国内缺乏公开、权威、统一的中药材期货价格指数,现有试点多依赖现货价格指数,其公允性和抗操纵性有待加强;二是财政补贴的可持续性,以及如何降低保费,让更多中小农户参与进来。

【解读】 “保险+期货”是运用金融工具服务实体经济的有益探索。它虽不能完全消除价格波动,但为药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。下一步,需要加快建立国家级中药材价格信息中心和数据平台,并探索引入更多社会资本,构建一个更可持续、更市场化的风险分散机制。


标签: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