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随着云南文山等地三七陆续产新,市场价格再次出现剧烈波动,引起行业广泛关注。本轮价格波动是短期震荡还是趋势性转折?背后有哪些深层原因?
行情回顾与现状: 自2020年前后三七价格跌入谷底后,种植面积连续多年调减,加之库存逐步消耗,于2023年底开启新一轮上涨周期。然而,2025年产新季开始后,市场并未出现预期中的持续上涨,反而因新货集中上市,价格呈现“高开低走”再“企稳回升”的复杂态势。目前,120头三七均价较去年同期上涨约15%,但无数头及小支头规格价格波动较大。
深度动因解析:
供给端“博弈”: 前几年的高价刺激了部分农户扩种,但三七生长周期长达三年,当前产新量是前期种植决策的体现,存在滞后性。同时,持货商(囤货商)与种植户之间的心态博弈激烈:持货商在高价抛售部分库存以锁定利润,而种植户则因种植成本(地租、人工、农资)刚性上涨而存在惜售心理。
需求端“分化”: 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(如血塞通、片仔癀)和保健品需求稳步增长,支撑了优质货、大支头货的价格。但药厂采购更为理性,多采用“按需采购、少量多次”的策略,对市场价格炒作形成了抑制。
资本与信息因素: 电子交易平台及游资对三七等大宗品种的关注,放大了市场的短期波动。同时,关于病虫害减产、天气影响的各类信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,真假难辨,加剧了市场参与者的恐慌或投机心理。
【趋势研判】 预计短期内,三七价格将在高位宽幅震荡。长期来看,随着GAP基地的规范化生产规模扩大,优质优价现象将愈发明显,“普货”与“标货”的价格差距会持续拉大。建议从业者理性看待行情,聚焦于提升产品内在质量,而非单纯赌行情。